小編報告:
意外在整理基金會1996年出版的[樂在家中]特刊,發現其中的文章「會長的話」。居然能適用在現今社會現象,敬佩黃老師的先見之明,不愧被稱為單親之母。小編認為這是一篇值得Po上來和大家一起的分享的文章。謝謝!
近數十年來,隨著多元化社會的發展、工業化及都市化的快速成長,家庭結構的蛻變、社會價值觀的變異,以及婚外性行為、不婚生子、離婚率等情況的逐年增長,使得單親家庭的比率迅速竄升而諸多社會問題也由此衍生。
形成單親的因素雖然以「離婚」所佔比率最大,但事實上還含蓋了「喪偶」、「重婚」、「遺棄」、「雙生涯分偶」(分居)、「服刑」、「隔代教養」、「未
婚生子」、「精神健康失調」、「智障癱痪」...等。
由於單親家庭結構較脆弱,家長往往在驟然面對家庭中雙重角色的衝突或角色負擔過重的壓力之下,難以對經濟匱乏、子女教養、生涯規劃、身心調適、社會關係.....等問題的困擾而做出有效的解決與突破。
而單親兒童在家變的環境下,為了承擔來自同伴、學校及社會給予「破碎家庭即等於問題家庭,而問題家庭則專門製造「問題兒童」的不公平也不正確的標籤,則易變成扭曲式的早熟、自我觀念的模糊以及對親密人際關係的不信任......等負面的人格傷害。
至於學校方面,由於預算的編制及缺乏長期專才的培訓,以致對日漸增多的單親家庭問題,除了分身乏術外,也只能做治標不治本的單向輔導工作,但往往在師資良莠不齊的情況下,而易產生「不正確的輔導可能是另一次誤導」的後遺症。
在目前政府相當消極的社會福利政策下,雖然已有少數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開始關懷單親家庭的問題,但由於不夠具體的規劃又無立法依據,導致限在少數特殊個案輔導及急難救濟,令普遍的單親家長有遠水救不了近火且求助無門而必須仰人鼻息的挫折,甚至連社會工作者也喟嘆巧婦難為無米炊。